管理规章

华南农业大学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3~2022年) 华南农办〔2013〕20号

华南农业大学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32022年)

华南农办〔201320

 

为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挑战,实施教学科研强校战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学科研质量,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各类合格人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与挑战

2000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于“抓建设、促应用、强发展”的战略思路,在校园网覆盖范围、出口带宽升级、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建设项目几十项,建设经费投入近5000万元,维护费投入近3000万元。目前,校园网络已覆盖华南农业大学所有社区,建成基于万兆可扩展至十万兆带宽的高速钻石形结构光纤主干网络,信息点达55000多个;互联网接入形成以教科网(IPv4/IPv6、联通、电信等多个网络带宽出口;在主要办公和会议场所建成了无线网络环境;约96%公共课室已配备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并接通校园网;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编制了《华南农业大学数字校园管理规范(试行)》;研制了数字校园统一认证系统;在校园网络上运行的应用系统包括校园一卡通系统、邮件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设备与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党务管理系统等20多个;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目前视频资源库拥有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各类教学节目11100个,节目时长达到6000多个小时;先后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信息化“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机制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我校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不协调,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投入不够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不足;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资源尤其匮乏;教育信息化应用效能不够高,“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教育信息化对于推进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科学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发展服务的宗旨,以“技术促进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水平,为实现我校“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服务。

(二)工作方针

工作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工作方针,坚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保持领先”工作理念,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持续向前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为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服务的原则

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教育信息化要为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育人环境,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培养符合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各类人才。

2、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长期、资金投入大的系统工程,为实现信息化效益的最大化,必须高瞻远瞩,统筹规划,结合我校自身实际,制订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计划或方案,细化实施进度及安排,分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坚持以建促用,以用促建,建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引导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把建设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和效益。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育人为本,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到2022年,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使全校教育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和校园生活等方面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显现,使全校信息化统一规划与协调管理的机制成熟有效,使全校数据信息实现标准化和有效共享。铸就一支信息化核心团队,搭建为我校师生员工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智慧校园”的基本规模。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普及计算机信息素养教育;深化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丰富数字教学资源,拓展教育平台,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流的网络环境,提供数字化管理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平台,提高教学的网络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全校教育决策管理体系信息化;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实现教育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信息化;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软件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等方面保持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位,形成教育信息化特色,创建华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发展新优势。

1、实现全校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

建设以电子校务为主体的协同办公系统,与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衔接,贯穿全校各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全校教育决策、行政管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

2、实现全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

在全校师生中普及计算机网络教育和推广多媒体组合教学,全面展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探索,力争成为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示范学校。在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结合点上,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把握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全校宣传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使华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以健康、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3、实现全校教育教学研究资源信息化

建立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资源库。在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统一组织、统筹规划,把提高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立足点,充分发动全校广大师生,根据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联合攻关,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源和科研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建共享,不断提高课程学习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全校教育教学研究资源信息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广东省和教育部的部署,适度与兄弟院校和教育信息网络共建共联共享,不断丰富教育信息化的资源。

4、实现全校师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

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持续使更多的教师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教师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尽快培养出一批既精通学科教育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进行教学改革的新一代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学科教育研究专家。

5、构建网络化的教育学习环境

构建网络化的教育学习环境,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立足点牢牢扎根于师生的教学活动之中,改变仅仅以语言和抽象概念为基础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通过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研究成果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高水平、个性化、高效益的崭新教学模式。

6、构建全面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进一步加强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建立一个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的学科门类齐全、文献类型多样的数字资源保障平台,同时,拓展数字文献资源服务向移动互联网延伸,使读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自由获取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关的文献服务。

7、构建远程教育环境

高度重视发展远程教育,探索信息时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新模式,建立远程教育的网络环境、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和远程教育教学管理中心。

四、战略重点

(一)坚持实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

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十年发展规划期间,必须首先做好我校教育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前瞻部署,强调全局设计,特别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顶层设计必须以实现数据互通、形成基本管理构架为目标,参与国家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顶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我校当前信息化整体水平的状况,尽量避免原有基础设施的浪费,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基本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将现实与前瞻进行有机衔接和融合。

(二)坚持信息化素养教育

资源、应用、管理与政策机制仍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短板”。阻碍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有:思想观念冲突,人才资源准备和经费支持不足,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明显缺乏,同时,信息化在建设推动和应用方面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培训考核脱离学科、教学信息共享和交换困难等问题。要从信息化推进各要素入手,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使各要素进一步达到更高水平,必须以“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理念为主线,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进行信息化素养教育和培养,提升我校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深度。

(三)坚持校园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文明即是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所逐步意识到的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文明, 这种文明既需要从技术防范角度来构建安全的网络空间, 又需要渗入人文精神和道德法规建设等来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网络文明是一种迅速发展的,潜藏有大量财富和风险的,需要人们用智慧的眼光去审视和挖掘的文明宝藏。高校是社会的象牙塔, 聚集着社会的文化精英, 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具有发展传统文化和构建网络文明的特殊使命。在当今时代,借助网络科技手段来发展时代的优秀文明和杜绝网络糟粕文化, 对高校来说既具有技术优势和人文优势, 也负有迫切的责任感,对于整个信息化社会建设中的网络文明构建具有特殊意义。因此, 我校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文明的建设必须贯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

十年发展规划期间甚至在更长的一段时期,我们要在全校全方位地构建网络的文化安全, 健康地发展网络文明。除了要从技术监管和人文关怀这两方面着手,还要站在文明的高度来引导信息化校园建设,要主动占据网络文化的阵地, 而不仅仅是监控校园网络。大学的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因此, 我们要将网络文明中正面的因素调动起来, 将其与人文更好地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网络的高科技,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

(四)建设基于“云”、“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

基于“云”、“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是本规划追求的终极目标。十年规划的前期建设必须着力为智慧校园建设夯实基础。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智慧校园”首先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必须反映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与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校园应该体现在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是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从技术上讲,“智慧校园”涉及用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其首要目标,也正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校园网中的某些物件之间的互联与通讯,比如通过融合物联网与3G 技术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集手机卡、门禁卡、借书证、零钱包等用途于一体化功能。

“十年发展规划”以后,进行智慧校园建设大有作为,未来的校园信息化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是无处不在的、便捷的上网环境;其次,拥有一个数据环境,即计算环境、存储环境;再次,拥有一个系统(物联系统)接入——支持各种智能终端、设施、设备联网的环境。按照此设想,未来的智慧校园必须拥有三个平台: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二是云计算平台;三是物联感知平台。

在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进行细分:接入网,方便师生上互联网;教学网,支撑教学活动;科研网,支撑科研活动;资源网,支撑资源沉淀和传播活动;智能网,支撑和谐、生态校园建设。在接入网方面,步骤有三:最初,有线为主、无线为辅;接着,重视无线建设,促进有线无线融合,引入3G校园网络通道;最后,无线为主、有线专用、移动网络作为补充。

五、建设内容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校园网基础设施环境

启动二期校园网建设,根据学校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校园网进行核心升级,采取分布式和集中式网络架构,全面建成覆盖所有校区的以万兆核心、万兆汇聚,教学楼千兆接入的高速校园网络。校园网覆盖所有社区的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等楼宇。规范和扩建校园网络机房,按照功能将校园网机房划分为接入交换机房、配套UPS机房、网管值班机房等,提高管理效率。扩大出口带宽,形成多出口互为备份保障的运作机制,改善校园网络的运行环境。数据中心实现万兆接入,大力推进虚拟服务建设,降低物理服务器数量,节省电力消耗。改变校园网传统的网络流量管道模式,向信息资源提供模式转换。

2、移动学习网络环境

启动基于IPv6的下一代无线校园网建设,构建移动学习网络环境,完成对办公教学楼和主要会议场所、广场、室外公共区域以及部分学生宿舍楼宇的覆盖。无线校园网的AP数量预计达到1000台,力争成为国内AP数量最多的无线校园网之一;建成基于IPv4/IPv6双栈复用的高效无线网络,网络覆盖各社区,保障至少3万(2.5万有线、5000无线用户)用户同时在线使用;完成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校园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IPv6升级,主要包括基本网络服务系统、校园信息系统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无线课堂、移动办公、移动学习、移动BBS、移动新闻网、移动邮箱、移动学生社区等),在校园网范围内逐步实现IPv6访问优先。

移动学习网络环境建成后,将实现无处不在的无线覆盖,逐渐满足校内任意地点漫游上网、移动办公、移动学习的要求。无线网络的建设在实现与有线网络认证系统对接的同时,做到一次认证,简化无线使用,真正体现无线的便利性,为师生办公、学习、科研、会议及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移动环境支持。

3、多媒体综合教室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规划期间,要高度关注高校多媒体综合教室建设和管理新的发展态势,不断改善多媒体综合教室设备设施。

,求五期间,及管理运行实际,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讨并建立适合各要借鉴兄弟院校多媒体综合教室建设及管理运行的经验,探讨并建立适合我校教学需求、方便教师教学的管理运行模式。要提升全校多媒体综合教室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加强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要加强多媒体综合教室技术维护人员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提升管理人员维护的技能,保持队伍的稳定。

(二)基于资源共享的数据中心建设

我校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对学校各业务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的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统一的应用系统框架与基础支撑平台,为各种信息应用系统提供明确的数据接口、应用接口、用户接口规范与服务,实现原有应用的外科式改造与新应用的即插即用,把统一身份认证、接入数据中心明确为全校性规范,使信息化公共平台融入学校主流工作。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信息标准建设

修订我校《数字校园管理信息规范(试行)》。信息标准和规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我校办学的特殊性,以立足我校现状、满足我校需要、兼容上级标准为基础,以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为目的,保证我校信息化建设规范有序,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可管理性。

2、公共数据库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统一的对全校教育基础数据实行集中化管理的公共数据库平台。通过这个数据库平台,一方面可与广东省教育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实现我校教育基础数据的及时、便捷上报;另一方面可提供反映我校整体情况的准确数据信息,实现各学院、部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为学校的长远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以校园一卡通数据库平台为核心,通过各学院、部处的协助配合,实现完善全校师生员工及校友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赋予校园卡新的内涵——身份象征、校友信息、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等。

3、统一门户平台

将分散异构的信息孤岛资源通过统一的通用门户界面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并实现用户界面的个性化定制,同时,启动学生一站式服务、毕业离校网上办理、网上服务大厅等应用整合类平台建设。

4、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这是一个集中的用户认证管理和集成环境,可管理和分发用户的权限和身份,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用户和权限管理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分级授权,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支持用户名/密码、校园卡/密码、数字证书等认证方式,实现不同系统的单点登录。

(三)信息化应用建设

1、以电子校务为主体的协同办公系统

根据我校行政办公的具体业务流程和决策管理需求,开发建设一套全校性的以电子校务为主体的协同办公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

为学校各部处、学院设计合理和简便的工作业务流程、建立工作标准和管理规范提供一个高效运作的软件平台,实现全校电子公文一体化管理、规范工作流程管理、事务高效处理、信息综合利用及发布等功能,提高日常办公效率和工作质量。除了实现办公系统、人事、财务、教务等信息系统的必须功能之外,协同办公系统还将加入 “校务决策支持”功能,使校级领导和决策管理部门可以纵览查阅各学院、部处的人员、财物等基本信息,实时掌握全校人员和财务数据的整体情况,有利于做出科学分析、判断与决策,促进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2、校园电子邮件系统

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校内电子邮件系统各个方面的功能和性能,配置功能强大、灵活的多级垃圾邮件过滤功能,并且针对在反垃圾邮件网关技术方面进行突破。进一步提升对用户数量的支持,达到稳定支撑千万级用户。对本校毕业生以及校友提供注册华南农业大学校园邮箱服务。进一步提升每个邮件账户可以容纳的邮件数量上限,从目前的2000封提升到5000封支持。提升每个邮箱空间到5G,进一步提升每个邮件账号网络存储的容量,达到每个账号拥有5G的动态网络存储空间;实现校内邮件发送的超大附件和短信通知功能;实现每个邮件账户拥有超大文件中转站功能和超大网络硬盘功能。

3、“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网络应用平台

规划期间,我校将网络教学系统、课件编辑、课件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网络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网络实时教学的三位一体化。

建立一个先进的教学管理平台和门户平台,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使教师可以便捷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保证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互联网就能进行学习、讨论、交流。

4、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加强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一方面建立并丰富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品种,扩大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规模,尤其是扩大学校新学科新专业和校史资源等相关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规模,建立一个学科门类齐全、文献类型多样的数字资源保障平台;另一方面拓展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实现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向移动互联网延伸,方便读者通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获取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使读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自由获取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关的文献服务,同时发展一批有特色的深度服务项目,加强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管理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

要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华南农业大学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规范各前端业务系统导出归档的管理数据格式,建设各部门归档电子文件上传空间,拓展我校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应用范围,确保电子文件得到及时、完整、真实、有效地收集、管理和利用。加强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完善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档案网站建设,实现开放档案网上检索、浏览和利用,非开放档案按权限利用查阅。

5、覆盖全校的视频会议系统

规划期间,建设支持50个会场的覆盖全校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以满足全校3000多教职员工同时召开会议的需要,解决我校没有可供全校教职员工召开会议地方的难题。视频会议系统设置30个会议点,安装多点控制设备30台,会议终端设备30台。除了支持实时的视频会议之外,会议的整个过程可以现场录制,发布到视频点播系统供会议缺席者进行点播观看、下载。

6VOD视频点播系统

建设VOD视频点播系统,以满足教学、科研等服务的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1在各社区之间实现VOD资源的共享与服务均衡分担请求,并能根据不同区域对请求服务内容进行统计排名,实现VOD资源的及时迁移,满足其对VOD资源点播系统的动态性和及时性要求。

2多媒体教学资料VOD点播,娱乐视音频资源的点播。

3教学现场录像、教学录像现场回放和现场VOD点播。

4教学、比赛、重要讲话、会议的远程即时观摩(现场广播)。

5接入有线、无线电视信号播放,跨网段(含同网段)进行组播。

6通过我校任意一台计算机均可使用VOD资源。

(四)云校园网建设

云校园网是服务于高校整体发展战略、服务于教学科研业务、服务于广大师生用户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撑平台,是一种按需分配、按需使用的服务交付和使用模式;是一种普适接入、统一架构、虚拟化、泛载、可信、绿色低碳的信息服务环境。十年发展规划后期,搭建基于云服务的信息化架构,推进云安全、云数据中心建设。

1、校园信息安全云平台

高校信息化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在高校IT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要满足高校IT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性、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这些目标的实现,从科学技术发展角度来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投资才能够完全实现,因而使得高校信息化进程相对缓慢。采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整合现有的硬件资源,构建新一代的数据中心,降低软件的采购成本,更新服务模式,实现安全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将现有的高性能计算能力进行整合,促进资源共享,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条件下加快我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十二五期间,初步打造以硬件资源整合为主要任务的私有云基础应用平台,包括云计算支撑平台基础框架和软件应用支撑平台。2015年以后,将着力构建校园信息安全云平台,使之应用于我校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校园安全平台、数字化图书馆、高性能计算、校际合作等领域。建设电子校务交叉认证服务云平台、电子校务安全监测预警云平台,对学校各学院、部处信息系统进行云安全监测、监控、分析预警,及时在云端统一发布风险信息,提高我校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校园云存储架构

利用云存储系统,打造一个大一统的中心存储池,各个院系的计算资源都可以进行接入,从而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提升设备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与存储空间浪费。

利用云存储系统,分配每个老师一个云存储账号,老师将课件、视频等文件集中存储于云系统中,这样无论在哪个教室、哪台电脑上都能方便地应用,而无需再使用移动存储设备,避免不必要的数据丢失,同时也不必担心存储空间的枯竭。

利用云存储系统,使学校实现快捷推送公文、标准化课件、培训资料等,并在每个用户的存储空间中直接显示。

3、虚拟社区、虚拟校园、虚拟实验室

虚拟社区:利用各种自助式服务在校园网上构建学生社区服务平台, 让学生在校园虚拟社区里学习、交友、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等, 通过校园虚拟社区把学校、学生、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校园活动的范围,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网络虚拟空间。

虚拟校园:师生开展新型网上教学和电子集体活动的新场所, 首期建设为全校师生提供网上辅助教学,网上虚拟空间和网上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平台, 探讨开展传统模式与个性化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特色活动。师生可以通过虚拟校园登录自己的课堂、班级、宿舍楼宇与社团等社区,参与学术、活动、生活的交流,及时发布信息与获取信息。

网络虚拟实验室:是在Web中创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曳操作,用户可以进行虚拟、仿真实验。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室,能够模拟一些实验现象,这不仅能够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而且为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操作实验,甚至与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

(五)信息安全建设

1、网络安全、上网行为管理与安全审计系统

为了提高校园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管理的效率,净化校园网环境,严禁黄、赌、毒等信息毒害青年,防止由于敏感信息的发布所引发的访众指数级爆发等极端状况的出现,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正确使用导向,在高校校园网推广实施上网行为管理与网络审计已经势在必行、极其重要。

规划期间,我校将构建上网行为管理和网络审计系统,实现基于用户身份的网络访问行为记录与分析、基于用户身份的网络业务流量监控与优化、基于用户身份的网络异常流量预警与防范、基于用户身份网络危害取证记录与分析的校园网安全工程。运用深度的内容检测技术、在线的网关监控技术、邮件的延迟审计技术、BBS的实时监管技术等,实现对用户网络行为的规范、内容安全的审计过滤、违规行为的警慑、事后的追踪查询以及上网行为日志和报表的科学分析。

2、异地容灾备份

规划期间,从实际出发,在促进资源共享的同时,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建立主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异地实时热容灾备份系统,以及在源数据丢失或出现故障时能够准确、快速恢复或直接接管源数据库服务器工作的软件系统。实现任意操作步数或时间点进行数据快速恢复,回到数据库的任何状态,从而能够找回误删或者损坏前的数据。在恢复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数据的完整,而且能保证事件过程的完整性。

(六)教育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学校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维护人员教育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和首要任务,也是整个信息化发展过程的重中之重。

规划期间,要加大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和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力度,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做客讲学,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素养的培训。

1、信息化素养的培养

信息化素养培训的目标是使全校教育管理干部、教工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一批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能的骨干队伍,主要措施:

1建立华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基地挂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专门培养中级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实现师资培训信息化。师资培训基地,应配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和计算机网络辅教的示范教室,与教育科研网连接,作为远程教学点,组建一支得力的师资队伍。培训基地隶属教务处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负责全校以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师资培训与考核,负责选择编写培训教材和开发辅助学习软件,建立培训网站。

2分期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到省、国家一级培训基地进行培训,重点培养高级水平的师资队伍。

3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分期选派网络管理骨干人员和网络资源开发人员到省外、国外学习深造,为我校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培养本地化专家学者,确保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4有条件的学院可自行组织本学院教工的培训工作。

2、教育资源和教育软件的开发利用

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教育软件的开发应用是我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点、难点和制高点,主要措施:

1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队伍

针对我校作为农科院校计算机技术力量较薄弱的特点,应邀请有关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帮助我们就教育资源和教育软件进行全面规划,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技术部为班底,招聘高级专业人员及我校现有师资成立教育软件制作开发小组,负责全校教育软件开发指导工作。各学院相应成立课件制作开发小组,负责本学院教育教学软件的管理和应用。

2成立华南农业大学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管理中心

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技术部为班底,成立华南农业大学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管理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建立、开发、管理和维护我校校园网上的所有教育资源,包括建立、开发和维护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要配合省、市教育资源库和教育软件的开发工作,完成有关学科教学资源子库的建设;

要挖掘我校的教育资源和国际互联网的网上教育资源,建立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存储各种优秀教案和各科备课资料,教学论文、报告、期刊等教学资料;

上传下载网上教育信息,在资源中心上储存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电子图书。

六、保障措施

(一)领导体制

为实现总体目标,学校要进一步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责和作用,在分管校长牵头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应用部门全程参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项目的规划和统筹组织管理。要对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和项目实行统一领导、协调管理,确保整个规划能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

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全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实行定期评估,及时推广成功的经验,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对实施规划作必要的调整,对开展教育信息化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二)实施方案

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依据“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保持领先”的工作方针,明确阶段性的建设目标,细化建设内容,保证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评估体系

贯彻执行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信息化的评估体系,逐步建立我校教育信息化评估制度,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工程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1、《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化建设效益评估标准》

结合我校资金实际状况,坚持以“科学投入,最大产出”的建设原则,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投入与效益测算指标体系,对高校信息化成本与效益进行调研、分析和研究,制定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化建设效益评估标准》。

2、《华南农业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

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家、省、市有关标准,根据我校经济条件,按照师资、软件、硬件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华南农业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华南农业大学多媒体教室建设标准》等。

3、《华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与考核标准》

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状况及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师资水平,制定《华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与考核标准》。

4、《华南农业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软件评审标准》

通过制定并实施《华南农业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软件评审标准》,加强我校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管理,严把教学软件质量关,充实教育信息资源库,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四)信息技术人才引进机制

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高潮期间,尤其要做好人才的选拔和配备工作。为解决信息技术人才的问题,一是要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鼓励信息技术人员参加各种业务进修,并从中选拔一部分骨干送入具有培训资格的高校或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进行深造,逐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优秀人才;二是人事部门应大力支持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每四年至少接收1-2名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实到学校信息化管理队伍中,尤其是计算机通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高精尖人才;三是根据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从社会上选聘优秀人才,或选派相近专业且较为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担任学校教育信息化部门的顾问工作,特别要注意引进熟悉精通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秀学科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五)服务教学科研意识的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为全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重要的教辅部门之一,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全体教职工必须提升服务意识,明确本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作为教育信息化技能培训的一个基地,对全校教职员工实施培训,为我校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服务。

(六)教育信息部门科研职能的提升

按照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我校将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跨越式转变。十二五期间,设立“信息与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高水平信息化技术人才,形成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

研究所成立后,我校的教育信息化部门将形成运行维护(网络、多媒体运行维护)、技术开发(计算机、教育软件等相关程序开发)、科学研究(计算机、教育技术相关项目课题的科研工作)这样低、中、高三个层次合理搭配、有机结合的局面。

(七)经费投入

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性经费投入渠道,为校园网基础平台、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和运转的专项资金提供保障。设立信息化建设、管理和维护(包括设备更新)的专项资金,将其纳入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并逐年递增。多渠道吸引社会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逐步建立项目预算责任人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

 

附件(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32022年)框架图